古人说“七步之内必有解药”,万物相生相克,到底有没有道理?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非常出名,叫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无处不在,万物存而运行,都有阴阳两种力量的交织。
阴代表静止、和柔、寒冷、消极、向下等,阳代表运动、刚强、温热、积极、向上等。
负抱,意为携于身而不使离,万物皆负之抱之,不可离之。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第九十章中,黄蓉对小龙女说:“我师父洪七公他老人家曾道:凡毒蛇出没之处,七步内必有解救蛇毒之药,其他毒物,无不如此,这是天地间万物生克的至理。”
天竺神僧为了帮助杨过寻找解开情花毒的解药,还以身试毒,但最后却被李莫愁给打死了,临死之前手中还抓了一把断肠草,而黄蓉也是根据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种道理来推断断肠草就是情花毒的解药,最后也帮助杨过解开了情花毒。
虽然小说不能带入现实,但这种说法也是自然界中生物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一种体现。
麻黄茎是辛散发汗的,但麻黄根就主收敛止汗;桂圆温热生气的,但桂圆壳主清热降火;桂枝是辛温发散的,肉桂(桂皮)就主引火下行。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前人创造了文化,文化滋养了后人。
万物负阴而抱阳,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大自然已经巧妙地为我们安排了“解药”。
01
桑葚和桑叶
桑葚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水果,中医角度来看可以滋阴养血、生津、润肠。g'b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桑葚:“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成熟后的桑葚,整个果子就像一串果实紧凑的迷你葡萄,水分非常丰富。
但吃桑葚有一个小烦恼,就是成熟的桑葚会掉色,沾到手上洗都洗不掉。
怎么清洗呢?答案就在桑树上。
被桑葚染了色,只要先用没熟的桑葚擦手,再揉搓新鲜桑叶,就能让手变干净。它们还真是相生相克。
02
荔枝、桂圆、榴莲
肉上火,壳解热
荔枝、桂圆、榴莲,它们都属于有些温热的水果。
荔枝肉性温味甘、多津液,具有生津补脾、益肝止渴、理气补血的作用,有促进食欲的功效。
榴莲是热带水果,性热味甘,有活血散寒的作用。
龙眼肉味甘,也有开脾胃、养血安神的功效。晒干后制成的桂圆肉,具有益心脾、安神养血的功效,适量吃有助于改善失眠、晕眩的症状。
问止中医的总部在广东,到了季节的时候这些水果都很常见。但身边就有好多朋友,吃不了几颗荔枝,就真的会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
荔枝、桂圆、榴莲,吃鲜果的时候壳不要丢,用来煮水、煮茶,即可预防上火,刚好平衡果肉的热性。
榴莲皮还可以用来炖鸡,煮出来还有榴莲的香气,口味偏甜。
03
生姜的肉和皮
功效截然不同
生姜是我们常用的调料和药材。
做饭炒菜时没有特别的讲究,洗干净切片入菜即可。但作为药使用时,姜和姜皮需要做出区别。
生姜肉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医林纂要》有一段论述:“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所以生姜在治疗风寒感冒、恶心呕吐、胃寒疼痛、鱼蟹毒的时候,都可以去皮使用。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便秘、口臭时,可以留皮平衡热性,避免加重火气。
简单记:寒证去皮,热症留皮。日常做菜可留皮,药用调理看需求。
04
萝卜肉补水
萝卜皮去水肿
生吃过萝卜的伙伴应该知道,萝卜皮比萝卜肉辣多了,而且口感不好,所以通常做菜都会去皮。
萝卜肉能生津止渴,吃多了会水肿,而萝卜皮能消除水肿。萝卜皮和肉相互制衡,避免太过伤身。
如果咳嗽时痰比较多,光吃萝卜肉效果不好,要用到萝卜皮才行,萝卜皮理气化痰的效果更佳。
有个双皮水的代茶方:萝卜皮50g至100g、陈皮2至3片、几片生姜、冰糖少许。
共同煮水代茶饮,可理气止咳、温化寒痰、利水消肿。
05
梨皮止咳
优于梨肉
梨肉可以生津、润燥、清热、化痰,适用于口干喜欢喝水、声音沙哑,或者是痰多、热性咳嗽、眼睛肿痛的人群。
而梨皮在止咳方面效果甚至要优于梨肉,滋阴润燥的效果更好,还可以相对缓解梨的凉性。名方桑杏汤便是以梨皮入药来治疗燥咳。
咳嗽、痰多的人可以单用梨皮煮水喝;要是嫌麻烦,也可以直接把梨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吃梨的时候洗净即可,没有必要单独去皮。
梨生吃熟吃作用也有不同,《本草通玄》记载:“生梨可清六腑之热,熟梨滋五脏之阴。”
从食疗角度建议,梨生食生津清热润燥,熟食则滋阴化痰止咳。
06
阴阳平衡
辩证看待
我们常听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水满则溢 ,月盈则亏”,这些无不体现着二元对立,阴阳平衡的思想。
属阳的大拇指包含两个指节,双数为阴,此为阳中藏阴;其余四指属阴,四指各三个指节,单数属阳,此为阴中藏阳。
《黄帝内经》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乃变化之源起,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所系,故治病必求于阴阳之本。”中医的“阴阳二分法”不仅体现了世间万象的对立统一,更是构筑了中医世界认知体系的基石。
林大栋博士曾在陕西进行了一场名为《零一阴阳:中医人工智能发展与展望》的演讲。
中医以“阴阳二分法”为哲学根本,阴阳理论犹如天地方圆的经纬,贯穿着历代中医对生命探索的过程。
与中医的阴阳相类似,计算机世界的语言也是以“零与一”的简洁形式完成了复杂世界的对立与统一,以最简洁的二分法编码着无限的信息世界。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看似迥异、实则统一的阴阳哲学与二进制逻辑,催生出中医人工智能这一崭新的领域。
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比想象中更简单。
比如家里吵架,与其寻求外人调解,不如先试着在内部寻找解决方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与其抱怨条件不好,不如先看看自己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帮助我们培养更加全面、辩证的思考能力。下次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解决方案会不会就在七步之内?甚至就在问题本身之中?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上一篇:儿科大师钱乙学思研究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