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作祟,4味中药,从头到脚祛痰湿,让你无湿一身轻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方子叫作二陈汤。二陈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的二陈,源于两位历经岁月沉淀的“陈将军”:陈皮和半夏。
陈皮就是橘皮,晒干后贮藏三年以上,通过自然陈化,使其具备理气健脾等药效。
新采的陈皮辛香锐烈,经多年陈化后,药性才能醇和温厚,理气化痰功效才能显著。《本草纲目》记载:“他药贵新,惟此贵陈”,说明了陈皮一定要陈久者为佳。
半夏也一样,也是陈久者良,陈化可缓和半夏药性之偏,使“峻烈之品得中和之用”。说生半夏有毒,其实就是指的生半夏的偏性,药物没有偏性则不能称其为药,现在药店买不到生半夏,都是经过炮制的姜半夏,法半夏。
二陈汤组成: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
半夏生长的地方比较湿润,土壤里的水分很足,水是阴性的,痰湿作为病理产物,也是一种阴邪,半夏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说明它不惧怕阴邪,能直面它,并且战胜它。
半夏辛温雄烈,燥湿化痰的力量很强。半夏归脾经和肺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有了半夏,能够将脾肺之中的痰邪一网打尽。
陈皮芳香行气,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芳香醒脾,提升脾气,又能理胃气,使胃气下降,以理胃气为主。
我们知道脾气以上升为顺,胃气以下降为顺。有了陈皮,可以使脾胃功能强化。脾的动力强了,运化水湿力量就强,生痰之源被阻断。胃气强了,降浊的力量就强,痰湿就可以顺利的排出体外。
茯苓甘淡渗利,有助于痰湿从小便排出,同时也有健脾作用。
炙甘草调和诸药,建中补津液,痰湿这些“旧水”去了,还要把津液这些“新水”补进来,所谓新陈代谢。
不要小看这4味药,可以说是后世燥湿化痰的鼻祖,后世很多方子,可能药方不同,但思路灵感很多都来自二陈汤。
相传朱丹溪有一则妙用二陈汤的故事,说一沈姓患者,45岁,是一商人,因常年宴饮无度,肥胖达200多斤,胸膈如压磨盘,食后尤甚,常需仆人捶背方能透气,闻到肉腥味就想吐,遍请名医,有的用山楂,神曲等消导药,反增嗳腐吞酸。有的断为虚证,予人参,黄芪,致痰涎更黏稠难咯。
朱丹溪诊后发现患者舌体胖大抵齿,舌苔白厚如积雪,厚腻处可见菌状裂纹,得知患者每晨必咳出鸽卵大胶冻状痰块,遂开出二陈汤原方,仅加一味苍术增其燥性。彼时医者多疑此方过简,然患者服后,胸膈如开闸泄洪,积痰荡涤,食欲渐增,精神日振。
朱丹溪在《金匮钩玄》中批注此案:“肥人痰湿,譬犹淤泥塞渠。世医或汲汲于通渠(指单纯祛痰),或妄图清水冲淤(指滥用补益),皆未得三昧。吾以二陈为疏浚之工,苍术作曝晒之力,更借中焦土气(茯苓、甘草)为堤防,使水湿归漕而不复泛,此治痰如治水之道也。”
此论揭示“脾为生痰之源”的深层机制:痰湿如同泛滥河水,治理需同时包含“疏通河道”(化痰)、“加固堤坝”(健脾)、“日照蒸腾”(燥湿)三个维度。
二陈汤祛邪不忘扶正,治标更求固本。真正的疗愈,是疏浚壅塞,亦是滋养本源,是涤荡污浊,更是重建内在江河的清澈流动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