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后,要养生,三做三不做
“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大家一听立秋了,好像凉意就来了,但其实这个时候的天气,别看名字带“秋”了,中午那太阳还是火辣辣的,早晚才稍微有点凉风,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老虎”,威力不可小觑。
为啥立秋后养生特别重要?因为夏天身体里攒下的“火气”和“湿气”还没散干净,秋天的“燥气”又悄悄来了。这个节骨眼上养对了,能帮你把夏天耗散的元气慢慢补回来,给冬天打好底子。养错了,可就容易感冒、拉肚子、咳嗽,浑身不得劲儿。
咱今天就说说立秋后养生,记住这“三做三不做”,舒舒服服过秋天!
一要做:润肺防燥
适当吃点“水灵灵”、能生津润燥的东西。比如梨(煮梨汤喝最好)、百合、莲藕、银耳、蜂蜜(温水冲)、芝麻、杏仁(别苦的那种)。
秋天在中医里对应的是“肺”。肺最怕啥?怕干!怕燥!立秋后,空气慢慢变干了,咱们的嗓子、鼻子、皮肤也跟着干,容易咳嗽、便秘。多吃那些滋润的食物,就像给肺和身体“加点油”、“润润喉”。
二要做:早睡早起,养精蓄锐
尽量晚上10点、10点半就躺下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别熬夜刷手机、看剧了。中午有条件的话,眯个20-30分钟,这叫“子午觉”,特别养人。
夏天天热夜短,很多人睡得晚起得早,身体其实有点“透支”。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往里收,咱们也得跟着往里收,养精蓄锐。
早睡,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这个“黄金睡眠时间”能好好睡,才能养好肝血(肝藏血),补足夏天耗的“精气神”。
早起呢,趁着早晨那点清凉的空气活动活动,把肺里的废气呼出去,吸点新鲜空气,肺气就足了。午睡小憩一会儿,能赶走疲劳,下午更有劲。
三要做:适当“贴膘”,但要聪明贴
可以适当吃点有营养、好消化的东西补补,比如炖点清淡的鸡汤、骨头汤(撇掉浮油),吃点鱼肉、鸡蛋、豆制品。五谷杂粮不能少,特别是山药、南瓜、小米粥这些,养脾胃。
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夏天天热没胃口,不少人瘦了,或者身体比较虚。立秋后天气转凉,气血开始往里收,胃口也开了点,适当吃点好的,补充营养,储备能量好过冬。
但记住,“贴膘”不等于胡吃海塞大鱼大肉! 现在刚刚立秋,秋后有一伏,脾胃气血还没完全收回来,要是突然猛吃油腻的、大补的,脾胃根本受不了,立马“罢工”,让你胀气、不消化、拉肚子。
所以,要“聪明贴”,选温和好消化的,给脾胃一个“缓冲期”。山药、南瓜、小米这些最养胃气。
一不做:贪凉受寒,尤其护好关键部位
别对着空调、电扇直吹!少吃冰棍、冰镇饮料、冰西瓜!睡觉时别光膀子、露肚脐、光脚丫!早晚出门加件薄外套,尤其护住脖子(大椎穴)、肚脐(神阙穴)、脚踝。
虽然中午还热,但早晚凉气已经下来了,毛孔也慢慢在收缩,不像夏天那样“门户大开”。这时候再猛吹冷风、狂吃冰的,寒气特别容易“钻空子”,顺着张开的毛孔或者薄弱的部位(脖子后面、肚子、脚心)钻进身体里。
轻则鼻塞、打喷嚏、拉肚子,重了可能让寒气留在体内,到冬天老毛病(像关节痛、老胃病、咳嗽)就犯了。
脚离心脏最远,血到的慢,最容易受凉,脚一凉全身都容易冷。所以,护好这几个“门户”特别重要!
二不做: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中医讲“秋收”,运动也要收着点。秋天应该养“收”,让气血(能量)往内收。剧烈运动出大汗,会耗伤身体宝贵的津液(水分)和阳气。汗出太多,气也跟着跑掉了,人反而容易累、虚,也更容易着凉感冒。
而且秋天燥,汗出多了,身体更干。想运动?选温和点的,像散步、慢跑、打打太极、做做八段锦,感觉身上微微发热、有点潮乎劲儿就行了,别追求大汗淋漓。运动时间选早上太阳刚出来或者傍晚凉快的时候。
三不做:悲悲切切,情绪低落
别老想些不开心的事儿,别动不动就生气、郁闷、唉声叹气。少看些让人伤感的电影、电视剧。
古人说“悲秋”,秋天看到树叶落了,草黄了,人容易情绪低落、伤感。在中医看来,悲伤的情绪特别伤“肺”。肺气一弱,抵抗力就下降,更容易生病。而且心情不好,肝气也跟着郁结,吃不下睡不香,恶性循环。
所以啊,秋天更要主动找乐子!多跟家人朋友聊聊天,晒晒太阳(温和的),听点欢快的音乐,培养点小爱好,保持心情舒畅。心情好了,气顺了,肺气足,身体自然棒!
记住这些简单好懂的道理,照着去做,别嫌麻烦。身体是自己的,养好了,才能舒舒服服、健健康康地享受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也为寒冷的冬天攒足本钱!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咱也好好“收获”一下健康吧!